第五百六十章 统一天下-《红楼从辽东开始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2/3)页
    金州本土有十万官吗?
    当然没有。
    而且也不可能全部任用金江镇的官员,无论古今没有这个道理,也是做不到的。
    但是如何把金江镇的制度,取代大周传统的治理手段呢。
    那就需要拉拢人望。
    「大将军放心,我必定请来此人。」噷
    林如海点头。
    很多人反对将军,但是当将军为新学站台,同样也有不少的学者转变了态度,选择了支持将军。
    因为根据新学的思想。
    将军有德。
    有这么贤者出面去劝冯和,冯和本就不是迂腐之人,当打消了他的顾虑,自然会入京。
    所以林如海有把握这么说道。
    果然。噷
    不久后。
    致仕前内阁首辅璠皓,冯和入京。
    唐清安立马下令。
    提林如海,冯胜之,顾应时,李成贤为大学士,与前任内阁首辅璠皓,冯共同组建新内阁,总理全国政务。
    此名一出,天下贤者归心。
    唐清安竟然主动放权,把皇权的部分权利,交给了朝廷。
    这是终明周两朝以来,所有的官员都在努力做的事情。噷
    文明无论是否被野蛮打败,但是文明终归是文明。
    制度的败坏。
    不能归咎于官员提出的控制皇权的思想。
    反而他们的想法才是对的。
    明朝时已经有这股思想。
    天下不是一家之言。
    对于皇权,官员们努力的对抗,甚至做出消极懈怠,乃至破罐子破摔的应对,以抗拒皇权的强硬。噷
    福建浙江的新学思想,不是凭空产生的,而是早就有了影子。
    历史上在明中时期萌芽,明末时期明确提出新学的理念。
    现在历史绕了个弯,但新学的土壤还在,同样也诞生了。
    但有时候文明不代表强盛。
    强盛不只有文明。
    例如美国。
    有人说他文明,但是百年来所有的战争,都是美国直接下场,或者背后推动,甚至主动埋下的隐患。噷
    非洲的国家,基本都是西方人划分的。
    在划分之初,就把历史遗留的隐患,故意保留甚至扩大,为他们留下继续控制当地的后门。
    中东同样也是如此。
    很多历史遗留矛盾,都是西方人故意制造的。
    唐清安看的十分清楚。
    所以主动放下皇权的部分权利。
    选择顺应时代的潮流。噷
    既然有了新的内阁,出台各种律法就是理所应当,无人能拿出理由反对。
    不久后。
    内阁经过唐清安得同意。
    先后任命贾雨村为兵部尚书,张琪为户部尚书,周士昌为工部尚书,顾道初为吏部尚书。
    其中只有张琪是朝廷原来的官员,其余三人都是金江镇出身的官员。
    此举。
    说明了新内阁对唐清安的支持和回报。噷
    双方之间的磨合,越来越娴熟,都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,现在还不能做什么。
    基于此。
    唐清安又提出新设商部。
    明初百事俱废,北方人口凋零,土地荒漠化,当然以重农为主,促进人口的增长。
    可随着时代的发展,只以农为主当然不符合潮流。
    新学有提倡人人人格平等,那么传统的士农工商就要被淘汰,所以商部的组建。
    下面的官员什么态度不提,新内阁选择了支持。噷
    商部第一任尚书,为原海外司司长郑国良。
    冯和开始主动做事,提出要恢复督察院,并且以事实为主,扭转原本的浮夸之气。
    唐清安支持了冯和。
    不久。
    在新内阁的安排下,朝廷重建督察院。
    督查全国。
    又新设司法部,按照新学思路,重制全国新法。噷
    一步一步。
    大周还是大周。
    但是明眼人都知道,大周恐怕要灭亡了。
    本来应该是剧烈的波动,竟然有些波澜不惊,让人们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办。
    反对吗?
    那又反对什么呢?
    难道要反对新学?噷
    反对人人平等?
    反对控制皇权?
    ……
    实干为主的官员们,无法提起反抗的力气,反而埋头做事。
    可越是埋头做事,岂不是又加速大周的消亡?
    他们百感交集。
    当然。噷
    也有人反对。
    包括刘一儒。
    不光是文人们,还有遍地的旧武人。
    可以一路杀过去。
    第(2/3)页